[TOC]
- EM算法的引入
- EM算法
- EM算法的导出
- EM算法在非监督学习中的应用
- EM算法的收敛性
- EM算法在高斯混合模型学习中的应用
- 高斯混合模型
- 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的EM算法
- EM算法的推广
- F函数的极大极大算法
-
概率模型有时既含有观测变量,又含有隐变量或潜在变量。这句很重要,有时候我们能拿到最后的观测结果,却拿不到中间的过程记录。
-
这章如果看三硬币有疑问,可以往后继续看,看到高斯混合模型,然后再回头理解三硬币。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重新看对应问题的定义,重新理解各个符号的意义,因为这章开始,需要分析的问题和之前的分类问题有差异,任务不同了要理解需求。希望对学习有帮助。
-
EM算法可以用于生成模型的非监督学习,EM算法是个一般方法,不具有具体模型。
EM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用于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或极大后验概率估计。
本书CH12在对比各种模型的策略的时候,从这章开始,学习策略都是MLE,损失函数都是对数似然损失。体现了这一类问题的共性与联系。
-
这里面注意体会不同变量的大小以及对应的取值范围。
-
一个$m\times n\times k$的矩阵可能可以划分成$n$个$m\times k$的形式,这点理解下。
-
涉及混合模型的部分推导有很多求和,注意体会是按照样本做的,还是按照模型做的,也就是操作的域。
-
如果对PDF,高斯分布,边缘概率分布,协方差矩阵不清楚,可以在这个章节从GMM的角度扩展阅读下,一定会有收获。
-
似然和概率的关系可以推广了解,这章关于概率和似然的符号表示,可能会有点看不懂,比如$P_{157}$(第二版$P_{177}$)中的部分表述。可以参考引用内容1, 概率和似然是同样的形式描述的都是可能性,$P(Y|\theta)$是一个两变量的函数,似然是给定结果,求参数可能性;概率是给定参数求结果可能性。 是不是可以认为,似然和概率分别对应了Train和Predict的过程?感受下。
Suppose you have a probability model with parameters
$\theta$ .$p(x|\theta)$ has two names. It can be called the probability of$x$ (given$\theta$ ), or the likelihood of$\theta$ (given that$x$ was observed).书中对应的描述是
假设给定观测数据Y,其概率分布是。。。那么不完全数据Y的似然函数是。。。对数似然函数。。。。就这段,后面符号说明部分有引用。
-
学习过程中注意观测数据在EM算法每次迭代中的意义。
-
GMM中注意区分$\alpha_k$和$\gamma_{jk}$的差异,直觉上都有一种归属的感觉,$\gamma_{jk}$是二值函数,$\alpha_k$是一种概率的表示。$\gamma_{jk}$是one-hot encoding(also: 1-of-K representation),还有$\hat\gamma_{jk}$这个是个估计注意和$\gamma_{jk}$的关系。
-
GMM这里面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凸组合(Convex Combination)2,是凸几何领域的一个概念,点的线性组合,所有系数都非负且和为1。点集的凸包等价于该点集的凸组合。
-
无论是三硬币还是GMM,采样的过程都是如下:
- Sample
$z_i \sim p(z|\pi)$ - Sample
$x_i \sim p(x|\pi)$
注意,这里用到了$\pi$,在强化学习中,随机性策略$\pi(x,a)$表示为状态$x$下选择动作$a$的概率。
- Sample
-
关于EM算法的解释 注意这里EM不是模型,是个一般方法,不具有具体的模型,这点前面已经提到
- PRML
$kmeans \rightarrow GMM \rightarrow EM$ 所以,EM应用举例子为kmeans也OK。而且,西瓜书$P_{165}$上有说,k均值聚类算法就是一个典型的EM算法
- 统计学习方法
$MLE \rightarrow B$ -
$F$ 函数的极大-极大算法
- PRML
-
这个repo里面实现了BMM算法和GMM算法两种混合模型。
-
HMM也是Discrete Dynamic Model,从图模型角度考虑,可以发现HMM和卡尔曼滤波以及粒子滤波深层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在PRML中有讨论。
-
书中图9.1说一下,可以参考CH08的部分内容,关于Bregman distance的那部分说明。
-
HMM作了两个基本假设,实际上是在说在图模型中,存在哪些边。
-
第二版里面增加了聚类方法的描述
一般地,用$Y$表示观测随机变量的数据,$Z$表示隐随机变量的数据。$Y$和$Z$一起称为完全数据(complete-data),观测数据$Y$又称为不完全数据(incomplete-data)
上面这个概念很重要,Dempster在1977年提出EM算法的时候文章题目就是《Maximum likelihood from incomplete data via the EM algorithm》,具体看书中本章参考文献1
假设给定观测数据$Y$,其概率分布是$P(Y|\theta)$,其中$\theta$是需要估计的模型参数 那么不完全数据$Y$的似然函数是$P(Y|\theta)$,对数似然函数是$L(\theta)=\log P(Y|\theta)$
假设$Y$和$Z$的联合概率分布是$P(Y,Z|\theta)$,那么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是$\log P(Y,Z|\theta)$
上面这部分简单对应一下,这里说明一下,你看到下面概率分布和似然函数形式看起来一样。在概率中,$\theta$已知, 求$Y$,在似然函数中通过已知的Y去求$\theta$
观测数据$Y$ | 不完全数据$Y$ | ||
不完全数据$Y$ | 概率分布$P(Y | \theta)$ | 似然函数$P(Y |
完全数据 |
|
\theta )$ | 似然函数$P(Y,Z |
观测数据$Y$
有一点要注意下, 这里没有出现$X$, 在9.1.3节中有提到一种理解
- 有时训练数据只有输入没有对应的输出${(x_1,\cdot),(x_2,\cdot),\dots,(x_N,\cdot)}$,从这样的数据学习模型称为非监督学习问题。
- EM算法可以用于生成模型的非监督学习。
- 生成模型由联合概率分布$P(X,Y)$表示,可以认为非监督学习训练数据是联合概率分布产生的数据。$X$为观测数据,
$Y$ 为未观测数据。
有时候,只观测显变量看不到关系,就需要把隐变量引进来。
书中用三硬币模型做为引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注意体会观测数据的作用。
书中用例子来介绍EM算法的问题,并给出了EM算法迭代求解的过程,具体例子描述见例9.1,这块如果不懂,可以跳过,看完后面高斯混合模型再回来看。
问题的描述过程中有这样一句:独立的重复$n$次实验(这里$n=10$),观测结果如下:
1,1,0,1,0,0,1,0,1,1
思考上面这个观测和1,1,1,1,1,1,0,0,0,0
有区别么?
没有任何信息的前提下,我们得到上面的观测数据可以假定是一个二项分布的形式,参数$n=10, p=0.6$
把$k=6$次成功分布在$n=10$次试验中有$C(10,6)$种可能.
所以上面两个观测序列,可能出自同一个模型。在这个问题的求解上是没有区别的,测试案例$test_t91$做了这个说明,可以参考。
我们通过一段代码来生成这个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p = 0.6
n = 10
# np.random.seed(2018)
flag_a = 1
flag_b = 1
cnt = 0
while flag_a or flag_b:
tmp = np.random.binomial(1, p, n)
if (tmp == np.array([1,1,1,1,1,1,0,0,0,0])).all():
flag_a = 0
print("[1,1,1,1,1,1,0,0,0,0] at %d\n" % cnt)
if (tmp == np.array([1,1,0,1,0,0,1,0,1,1])).all():
flag_b = 0
print("[1,1,0,1,0,0,1,0,1,1] at %d\n" % cnt)
cnt += 1
实际上题目的描述中说明了观测数据生成的过程,这些参数是未知的,所以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估计。
解的过程记录在这里。
三硬币模型可以写作 $$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P(y|\theta)&=\sum_z P(y,z|\theta) \ &=\sum_z P(z|\theta)P(y|z,\theta) \ &=\pi p^y (1-p)^{1-y} + (1-\pi)q^y(1-q)^{1-y} \end{aligned} \end{equation} $$ 以上
- 随机变量$y$是观测变量,表示一次试验观测的结果是1或0
- 随机变量$z$是隐变量,表示未观测到的掷硬币$A$的结果
-
$\theta=(\pi,p,q)$ 是模型参数 - 这个模型是以上数据(1,1,0,1,0,0,1,0,1,1)的生成模型
观测数据表示为$Y=(Y_1, Y_2, Y_3, \dots, Y_n)^T$, 未观测数据表示为$Z=(Z_1,Z_2, Z_3,\dots, Z_n)^T$, 则观测数据的似然函数为
其实觉得这里应该是小写的$y=(y_1,y_2,\dots,y_n), z=(z_1, z_2, \dots,z_n)$ $$ P(Y|\theta) = \sum\limits_{Z}P(Z|\theta)P(Y|Z,\theta) $$ 注意这里的求和是下面的"+"描述的部分
即 $$ P(Y|\theta)=\prod\limits^{n}_{j=1}[\pi p^{y_j}(1-p)^{1-y_j}+(1-\pi)q^{y_j}(1-q)^{1-y_j}] $$ 注意这里连乘是$Y\rightarrow y_j$出来的, 不理解看似然定义.
考虑求模型参数$\theta=(\pi,p,q)$的极大似然估计, 即 $$ \hat \theta = \arg\max\limits_{\theta}\log P(Y|\theta) $$ 这个题目的标准答案实际上也是未知的,因为可能生成这样的观测的假设空间太大。
EM算法首选参数初值,记作$\theta^{(0)}=(\pi^{(0)},p^{(0)}, q^{(0)})$, 然后迭代计算参数的估计值。
如果第$i$次迭代的模型参数估计值为$\theta^{(i)}=(\pi^{(i)}, p^{(i)}, q^{(i)})$
那么第$i+1$ 次迭代的模型参数估计值表示为 $$ \mu_j^{i+1} = \frac{\pi^{(i)}(p^{(i)})^{y_j}(1-p^{(i)})^{1-y_j}}{\pi^{(i)}(p^{(i)})^{y_j}(1-p^{(i)})^{1-y_j} + (1-\pi^{(i)})(q^{(i)})^{y_j}(1-q^{(i)})^{1-y_j}} $$ 因为是硬币,只有0,1两种可能,所有有上面的表达。
这个表达方式还可以拆成如下形式 $$ \mu_j^{i+1} = \begin{cases} \frac{\pi^{(i)}p^{(i)}}{\pi^{(i)}p^{(i)} + (1-\pi^{(i)})q^{(i)}}&, y_j = 1\ \frac{\pi^{(i)}(1-p^{(i)})}{\pi^{(i)}(1-p^{(i)}) + (1-\pi^{(i)})(1-q^{(i)})}&, y_j = 0\ \end{cases} $$ 所以, 这步(求$\mu_j$)干了什么,样本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一步,通过假设的参数,计算了不同的样本对假设模型的响应(
以上,有点绕。
这一步是什么的期望?书中有写,**观测数据来自硬币$B$的概率, 在二项分布的情况下, 响应度和概率是一个概念. **这个说明,有助于后面M步公式的理解。
$$
\begin{align}
\pi^{(i+1)} &= \frac{1}{n}\sum_{j=1}^{n}\mu_j^{(i+1)}\
\color{red}
p^{(i+1)} &= \frac{\sum_{j=1}^{n}\mu_j^{(i+1)}y_j}{\sum_{j=1}^{n}\mu_j^{(i+1)}}\
\color{red}
q^{(i+1)} &= \frac{\sum_{j=1}^{n}(1-\mu_j^{(i+1)})y_j}{\sum_{j=1}^{n}(1-\mu_j^{(i+1)})}
\end{align}
$$
上面,红色部分的公式从观测数据是来自硬币B的概率
这句来理解。
这个例子里面0.5是个合理又牛逼的初值。迭代收敛的最后结果是(0.5, 0.6, 0.6)
这个结果说明,如果A是均匀的,那么一个合理的解就是B,C是同质的。他们的分布情况和观测的分布一致。
在测试案例$test_e91$中有计算这部分的结果,注意看,这种简单的模型其实收敛的很快。
这里面$p$对应了$A =1$,$B=1$,$q$对应了$A=0$,$C=1$
这三个公式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
$$
\begin{align}
\pi^{(i+1)} &= \frac{1}{n}\sum_{j=1}^{n}\mu_j^{(i+1)}\
\color{red}
p^{(i+1)} &= \frac{\sum_{j=1}^{n}\mu_j^{(i+1)}y_j}{\sum_{j=1}^{n}(\mu_j^{(i+1)}y_j+\mu_j^{(i+1)}(1-y_j)}\
\color{red}
q^{(i+1)} &= \frac{\sum_{j=1}^{n}(1-\mu_j^{(i+1)})y_j}{\sum_{j=1}^{n}((1-\mu_j^{(i+1)})y_j+(1-\mu_j^{(i+1)})(1-y_j))}
\end{align}
$$
到后面讲高斯混合模型的时候,可以重新审视这里
$$
\begin{aligned}
\alpha_0& \leftrightarrow \pi \
\mu_0& \leftrightarrow p^{y_j}(1-p)^{1-y_j}\
\alpha_1& \leftrightarrow 1-\pi\
\mu_1& \leftrightarrow q^{y_j}(1-q)^{1-y_j}
\end{aligned}
$$
以上对应了包含两个分量的伯努利混合模型, BMM, 包含四个参数, 因为$\alpha_k$满足等式约束, 所以通常会有三个参数, 另外参见习题$9.3$中有提到两个分量的高斯混合模型的五个参数
实际上也是因为等式约束.
bmm.py对伯努利混合模型做了实现, 有几点说明一下:
-
$(p^{(i)})^{y_i}(1-p^{(i)})^{1-y_i}$ 这个表达式对应了伯努利分布的概率密度,可以表示成矩阵乘法,尽量不要用for,效率会差 -
书中$e_{91}$的表达中,采用了$\pi, p, q$来表示,注意在题目的说明部分有说明三个符号的含义
-
实际上不怎么抛硬币,但是0-1的伯努利分布很多,在书中算法9.4部分,有这样一个说明:
当参数$\theta$的维数为$d(d\ge2 )$的时候,可以采用一种特殊的GEM算法,它将算法的M步分解成d次条件极大化,每次只改变参数向量的一个分量,其余量不改变。
输入: 观测变量数据$Y$,隐变量数据$Z$,联合分布$P(Y,Z|\theta)$,条件分布$P(Z|Y,\theta)$
输出: 模型参数$\theta$
选择参数的初值$\theta^{(0)}$,开始迭代
E步:记$\theta^{(i)}$为第
$i$ 次迭代参数$\theta$的估计值,在第$i+1$次迭代的$E$步,计算 $$ \begin{align} Q(\theta, \theta^{(i)}) =& E_Z[\log P(Y,Z|\theta)|Y,\theta^{(i)}]\ =&\sum_Z\color{red}\log P(Y,Z|\theta)\color{green}P(Z|Y, \theta^{(i)}) \end{align} $$M步 求使$Q(\theta, \theta^{(i)})$最大化的$\theta$,确定第$i+1$次迭代的参数估计值
$$ \theta^{(i+1)}=\arg\max_\theta Q(\theta, \theta^{(i)}) $$
注意Q函数的定义,可以帮助理解上面E步中的求和表达式
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log P(Y, Z|\theta)$关于给定观测数据$Y$的当前参数$\theta^{(i)}$下对为观测数据$Z$的条件概率分布$P(Z|Y,\theta^{(i)})$的期望称为Q函数。
输入: 观测变量数据$y_1, y_2, \dots, y_N$,伯努利混合模型
输出: 伯努利混合模型参数
- 选择参数的初始值开始迭代,$2K$ 个参数
- E步:
$$\hat\gamma_{jk}=\frac{\alpha_kBern(y_j|\theta_k)}{\sum_{k=1}^K\alpha_kBern(y_j|\theta_k)}=\frac{\alpha_k\mu_k^{y_j}(1-\mu_k)^{1-y_j}}{\sum_{k=1}^K\alpha_k\mu_k^{y_j}(1-\mu_k)^{1-y_j}}, j=1,2,\dots,N; k=1,2,\dots,K$$ - M步:
$$\hat\mu_k=\frac{\sum_{j=1}^N\hat\gamma_{jk}y_j}{\sum_{j=1}^N\hat\gamma_{jk}}\ \hat\alpha_k=\frac{n_k}{N}$$
目标函数是不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
书中这部分内容回答为什么EM算法能近似实现对观测数据的极大似然估计? $$ \begin{align} L(\theta)-L(\theta^{(i)})&=\log \left(\sum_Z\color{green}P(Z|Y,\theta^{(i)})\frac{P(Y|Z,\theta)P(Z|\theta)}{\color{green}P(Z|Y,\theta^{(i)})}\right)-\log P(Y|\theta^{(i)})\ &\ge\sum_Z \color{green}P(Z|Y,\theta^{(i)})\log \frac{P(Y|Z,\theta)P(Z|\theta)}{\color{green}P(Z|Y,\theta^{(i)})}-\log P(Y|\theta^{(i)})\ &=\sum_Z P(Z|Y,\theta^{(i)})\log \frac{P(Y|Z,\theta)P(Z|\theta)}{P(Z|Y,\theta^{(i)})}-\color{red}\sum_Z P(Z|Y,\theta^{(i)})\color{black}\log P(Y|\theta^{(i)})\ &=\sum_ZP(Z|Y,\theta^{(i)})\log \frac{P(Y|Z,\theta)P(Z|\theta)}{P(Z|Y,\theta^{(i)})P(Y|\theta^{(i)})} \end{align} $$
以上用于推导迭代过程中两次$L$会变大, 这里面红色部分是后加的方便理解前后两步之间的推导。绿色部分是为了构造期望, 进而应用琴声不等式。在这里凑项应该是凑$P(Z|Y,\theta^{(i)})$,书中这部分可能是笔误(第二版已经修正)。
这里也写一下琴声不等式 $$ \log \sum_j \lambda_j y_j \ge \sum_j \lambda_j \log y_j, s.t., \lambda_j \ge 0, \sum_j \lambda_j = 1 $$ 所以,这里的这一项不是随便凑的。
TODO: 更新下这个图9.1,EM算法的解释。
混合模型,有多种,高斯混合模型是最常用的。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是具有如下概率分布的模型:
$$
P(y|\theta)=\sum\limits^{K}{k=1}\alpha_k\phi(y|\theta_k)
$$
其中,$\alpha_k$是系数,$\alpha_k\ge0$,$\sum\limits^{K}{k=1}\alpha_k=1$,
以上, 注意几点:
-
GMM的描述是概率分布,形式上可以看成是加权求和,有啥用?
-
加权求和的权重$\alpha$满足$\sum_{k=1}^K\alpha_k=1$的约束
-
求和符号中除去权重的部分,是高斯分布密度(PDF)。高斯混合模型是一种$\sum(权重\times 分布密度)=分布$的表达 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是EM算法的一个重要应用,隐马尔科夫模型的非监督学习也是EM算法的一个重要应用。
-
书中描述的是一维的高斯混合模型,d维的形式如下3,被称作多元正态分布,也叫多元高斯分布 $$ \phi(y|\theta_k)=\frac{1}{\sqrt{(2\pi)^d|\Sigma|}}\exp\left(-\frac{(y-\mu_k)^T\Sigma^{-1}(y-\mu_k)}{2}\right) $$ 其中,协方差矩阵$\Sigma\in \R^{n\times n}$
-
另外,关于高斯模型的混合,还有另外一种混合的方式,沿着时间轴的方向做混合。可以理解为滤波器,典型的算法就是Kalman Filter,对应了时域与频域之间的关系,两个高斯的混合依然是高斯,混合的方法是卷积,而不是简单的加法,考虑到的是概率密度的混合,也是一种线性的加权。
这个弄的不咋好看,plate notation
问题描述:
已知观测数据$y_1, y_2, \dots , y_N$,由高斯混合模型生成
$$
P(y|\theta)=\sum_{k=1}^K\alpha_k\phi(y|\theta_k)
$$
其中,
补充下,不完全数据的似然函数应该是 $$ \begin{align} P(y|\theta)=&\prod_{j=1}^NP(y_j|\theta)\ =&\prod_{j=1}^N\sum_{k=1}^K\alpha_k\phi(y|\theta_k) \end{align} $$ 使用EM算法估计GMM的参数$\theta$
-
观测数据$y_j, j=1,2,\dots,N$这样产生, 是已知的:
-
依概率$\alpha_k$选择第$k$个高斯分布分模型$\phi(y|\theta_k)$;
-
依第$k$个分模型的概率分布$\phi(y|\theta_k)$生成观测数据$y_j$
-
反映观测数据$y_j$来自第$k$个分模型的数据是未知的,
$k=1,2,\dots,K$ 以**隐变量$\gamma_{jk}$**表示 注意这里$\gamma_{jk}$的维度$(j\times k)$ $$ \gamma_{jk}= \begin{cases} 1, &第j个观测来自第k个分模型\ 0, &否则 \end{cases}\ j=1,2,\dots,N; k=1,2,\dots,K; \gamma_{jk}\in{0,1} $$ 注意, 以上说明有几个假设: -
隐变量和观测变量的数据对应, 每个观测数据,对应了一个隐变量,$\gamma_{jk}$是一种one-hot的形式。
-
具体的单一观测数据是混合模型中的某一个模型产生的
-
-
完全数据为$(y_j,\gamma_{j1},\gamma_{j2},\dots,\gamma_{jK},k=1,2,\dots,N)$
-
完全数据似然函数 $$ \begin{aligned} P(y,\gamma|\theta)=&\prod_{j=1}^NP(y_j,\gamma_{j1},\gamma_{j2},\dots,\gamma_{jK}|\theta)\ =&\prod_{k=1}^K\prod_{j=1}^N\left[\alpha_k\phi(y_j|\theta_k)\right]^{\gamma_{jk}}\ =&\prod_{k=1}^K\alpha_k^{n_k}\prod_{j=1}^N\left[\phi(y_j|\theta_k)\right]^{\gamma_{jk}}\ =&\prod_{k=1}^K\alpha_k^{n_k}\prod_{j=1}^N\left[\frac{1}{\sqrt{2\pi}\sigma_k}\exp\left(-\frac{(y_j-\mu_k)^2}{2\sigma^2}\right)\right]^{\gamma_{jk}}\ \end{aligned} $$ 其中$n_k=\sum_{j=1}^N\gamma_{jk}, \sum_{k=1}^Kn_k=N$
-
完全数据对数似然函数 $$ \log P(y,\gamma|\theta)=\sum_{k=1}^K\left{n_k\log \alpha_k+\sum_{j=1}^N\gamma_{jk}\left[\log \left(\frac{1}{\sqrt{2\pi}}\right)-\log \sigma_k -\frac{1}{2\sigma^2}(y_j-\mu_k)^2\right]\right} $$
把$Q$ 函数表示成参数形式 $$ \begin{aligned}Q(\theta,\theta^{(i)}) =&E[\log P(y,\gamma|\theta)|y,\theta^{(i)}]\ =&\color{green}E\color{black}{\sum_{k=1}^K{\color{red}n_k\color{black}\log \alpha_k+\color{blue}\sum_{j=1}^N\gamma {jk}\color{black}[\log(\frac{1}{\sqrt{2\pi}})-\log \sigma k-\frac{1}{2\sigma^2(y_j-\mu_k)^2}]}}\ =&\color{green}E\color{black}{\sum{k=1}^K{\color{red}\sum{j=1}^N\gamma_{jk}\color{black}\log \alpha_k+\color{blue}\sum_{j=1}^N\gamma {jk}\color{black}[\log (\frac{1}{\sqrt{2\pi}})-\log \sigma k-\frac{1}{2\sigma^2(y_j-\mu_k)^2}]}}\ =&\sum{k=1}^K{\color{red}\sum{j=1}^{N}(\color{green}E\color{red}\gamma_{jk})\color{black}\log \alpha_k+\color{blue}\sum_{j=1}^N(\color{green}E\color{blue}\gamma {jk})\color{black}[\log (\frac{1}{\sqrt{2\pi}})-\log \sigma k-\frac{1}{2\sigma^2(y_j-\mu_k)^2}]}\ \end{aligned} $$ $$\begin{aligned}\hat \gamma {jk}= &\color{purple}E(\gamma{jk}|y,\theta)=P(\gamma{jk}=1|y,\theta)\=&\frac{P(\gamma{jk}=1,y_j|\theta)}{\sum_{k=1}^KP(\gamma_{jk}=1,y_j|\theta)}\=&\frac{P(y_j|\color{red}\gamma_{jk}=1,\theta\color{black})\color{green}P(\gamma_{jk}=1|\theta)}{\sum_{k=1}^KP(y_j|\gamma_{jk}=1,\theta)P(\gamma_{jk}=1|\theta)}\=&\frac{\color{green}\alpha_k\color{black}\phi(y_j|\color{red}\theta_k)}{\sum_{k=1}^K\alpha_k\phi(y_j|\theta_k)}\end{aligned}$$
这部分内容就是搬运了书上的公式,有几点说明:
- 注意这里$E(\gamma_{jk}|y,\theta)$,记为$\hat\gamma_{jk}$, 对应了E步求的期望中的一部分。
- 对应理解一下上面公式中的红色,蓝色和绿色部分,以及$\hat\gamma_{jk}$中红色和绿色的对应关系
- 这里用到了$n_k=\sum_{j=1}^N\gamma_{jk}$
-
$\hat \gamma_{jk}$ 为分模型$k$对观测数据$y_j$的响应度。这里,紫色标记的第一行参考伯努利分布的期望。
- 写出$Q$ 函数在推导的时候有用,但是在程序计算的时候,E步需要计算的就是$\hat\gamma_{jk}$,M步用到了这个结果。其实抄公式没有什么意义,主要是能放慢看公式的速度。和图表一样,公式简洁的表达了很多信息,公式中也许更能体会到数学之美。
求函数$Q(\theta,\theta^{(i)})$对$\theta$的极大值,分别求$\sigma, \mu, \alpha$ $$ \theta^{(i+1)}=\arg\max_\theta Q(\theta,\theta^{(i)}) $$
-
$\arg\max$ 就是求Q的极值对应的参数$\theta$,如说是离散的,遍历所有值,最大查找,如果是连续的,偏导为零求极值。 -
$\frac {\partial Q}{\partial \mu_k}=0, \frac {\partial{Q}}{\partial{\sigma^2}}= 0$ 得到$\hat\mu_k, \hat \sigma_k^2$ -
$\sum_{k=1}^K\alpha_k=1, \frac{\partial{Q}}{\partial{\alpha_k}}=0$ 得到$\alpha_k$
重复以上计算,直到对数似然函数值不再有明显的变化为止。
使用EM算法估计了GMM的参数之后,有新的数据点,怎么计算样本的类别的?
在机器学习4中有一些关于聚类的表述,摘录这里:
Gaussian mixture modeling is among the popular clustering algorithms. The main assumption is that the points, which belong to the same cluster, ar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same Gaussian distribution(this is how similarity is defined in this case), of unknown mean and covariance matrix.
Each mixture component defines a different cluster. Thus, the goal is to run the EM algorithm over the available data points to provide, after convergence,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ies
$P(k|x_n), k=1,2,...,K, n=1,2,...,N$ , where each k corresponds to a cluster. Then each point is assigned to cluster$k$ according to the rule.Assign $x_n$to cluster
$k=\arg max P(i|x_n), i =1,2,...,K$
可以参考下scikit-learn的具体实现,就是用了argmax,选择概率最大的那个输出。
这里面,没有介绍如何评价拟合之后的一个模型,文章Measuring the component overlapping in the Gaussian mixture model中,有描述OLR的方法,可以参考。
这里还有个实现。
其实CV中用到了很多统计的方法,GMM在GrabCut方法中用于前景和背景建模。
这部分摘要总结了前面的公式。
因为公式比较集中,方便对比,注意体会以下两个方面:
- 这几个公式中待求的变量的维度和角标的关系。
- 这里面有求和,前面提到过要注意体会每一步刷的是模型,还是样本
另外,直觉上看,GMM最直观的想法就是Kmeans,那么:
- 在Kmeans常见的描述中都有距离的概念,对应在算法9.2 的描述中,该如何理解? 这里面距离对应了方差,二范数平方。
- 那么又是怎么在每轮刷过距离之后,重新划分样本的分类呢? 这里对应了响应度,响应度对应了一个$j \times k$的矩阵,记录了每一个$y_j$ 对第$k$个模型的响应度,可以理解为划分了类别。
- 手肘法
- Gap Statistics5
- 第二版中,有对应的描述。$P_{267}$,一般的类别变大的时候,平均直径会增加,当类别数超过某个值之后,平均直径不会变化,这个值可以是最优的$k$值。
广义期望极大(generalized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广义期望极大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看名字是为了通用解决方案吧
GMM模型的参数($\alpha _k, \mu k, \sigma^2_k $)应该是$3k$个,题目9.3中提出两个分量的高斯混合模型的5个参数,是因为参数$\alpha_k$满足$\sum{k=1}^K\alpha _k=1$
EM算法用到朴素贝叶斯的非监督学习,就是说没有标注的数据。
这个题目可以参考https://ttic.uchicago.edu/~suriya/website-intromlss2018/course_material/Day10a.pdf